8月14日清晨7点,扬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扬州市康复医院)康复治疗中心的大厅灯火通明,康复医学科团队带头人、院长孟兆祥的身影准时出现在交班队伍中。这是他31年从医生涯里再寻常不过的一个早晨,就是这样的一个个早晨开启了无数个家庭的笑语。他带领这个团队守护在患者的身边,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这支康复医学科团队由康复医师7人、治疗师20人、护士9人组成。
早晨,病房里,康复医学科团队早已严阵以待。孟兆祥与年轻的康复组长徐玉洁快速交流着患者术后数据。在这里,“术后24小时黄金介入”是铁律。“早一秒介入,就多一分功能恢复的希望。”孟兆祥说。
68岁的李阿姨髋关节术后仅2小时,治疗师已指导她开始踝泵训练,预防血栓;术后6小时,3名治疗师稳稳托举,助她完成首次翻身;26小时,在严密守护下,李阿姨颤抖却坚定地完成了床边站立。每一步都精确到小时,背后是团队对“早期康复能缩短30%住院时间、降低40%并发症率”医学信念的执着践行。
“康复不是简单的恢复,是让生命重新有质量、有尊严地站立。”当李阿姨站起的身影映在病房玻璃窗上,生命又重新鲜活起来。康复医学科主任王继兵介绍,实施早发现、早介入、规范化的多学科康复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就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区是科技赋能的“战场”。王继兵带着记者,驻足在一台结构精密的设备前,康复治疗师正用这台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协助72岁的王奶奶进行训练。3个月前,脑出血导致老人左侧偏瘫、依赖轮椅。此刻,在机器人精准的助力下,她稳稳地完成着“伸腿”“收腿”“行走”等动作。
“它集传感、控制、算法于一体,能根据患者主动用力情况实时计算辅助力量。”王继兵解释。这台扬州首套康复外骨骼系统,自启用以来已帮助多名重症患者提前下床,显著降低了长期卧床导致的肺部感染风险。王奶奶每周三次、每次半小时的“人机共舞”,不仅锻炼了肌肉,更刺激着神经系统的重塑。
不远处的冲击波治疗仪前,一位因运动损伤导致慢性疼痛的年轻人正在接受治疗。“它每分钟振动上千次,能量能深入组织。”王继兵拿起治疗仪演示,“像精准的‘深部按摩’,促进炎症消散,对筋膜炎效果尤其好,比封闭针更能解决根源问题。”治疗室内,多关节等速训练与测试系统是团队手中评估和恢复六大关节功能的“核心武器”。
暮色渐沉,但康复医学科的夜诊区域(每周一、三、五开放)灯火通明。副主任技师周洪雨迎来了夜间的第六位患者——一位程序员小伙。小伙踝关节旧伤未愈,因工作繁忙只能下班后赶来。
“核心稳定训练和本体感觉刺激是关键,得坚持。”周洪雨边指导小伙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和力量训练边叮嘱。夜间门诊开设以来,解决了近八成职场人的“康复难”痛点。在这里,带着孩子来做腰椎牵引的年轻妈妈、下班匆匆赶来的办公室白领,都能找到一盏为他们点亮的康复之灯。周洪雨和同伴们常常忙到晚上9点多,消毒器械、整理记录,只为让每个疲惫的城市奋斗者重获行动的力量。
从清晨的交班,到科技设备的转动,再到深夜诊室的低语,这一天浓缩了康复医学科团队的日常。当最后一盏夜诊室的灯熄灭,孟兆祥办公室的灯光仍亮着。案头是学科规划,心里装着的是这里的40多位患者及苏北人民医院总院、开发区分院住院部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