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球速(体育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技动态 > 行业动态

15秒几百台现货售罄!外骨骼机器人产业即将大爆发?|机器人新视界

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5-08-22 13:52

  (原标题:15秒,几百台现货售罄!外骨骼机器人产业即将大爆发?|机器人新视界)

  所谓“窝囊旅游”,指的是以最小的体力消耗感受旅游乐趣,比如坐电梯爬山、躺平式漂流、缓降式蹦极等。

  在这其中,黑科技为实现“窝囊旅游”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今年以来,包括泰山、黄山、武功山、峨眉山、八达岭长城等在内的多个景区都引入了外骨骼机器人设备。借助“穿在身上的机器人”,游客可步履轻盈地征服陡峭山路。这一“登山外挂”也让外骨骼机器人从医院、养老院里的小众概念走进大众消费视野,加速渗透进日常生活之中。

  这并非偶然的“出圈”事件,而是技术突破与场景应用深度共振的结果。记者多方采访发现,近年来,人工智能、柔性驱动、轻量化材料等核心技术的成熟,叠加人口老龄化、智能制造、户外经济等多重需求驱动,外骨骼机器人产业迎来了爆发前夜。在政策支持、资本涌入与企业创新的合力推动下,这个曾经的“小众黑科技”赛道,正加速迈向商业化落地的黄金时代。

  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康复治疗部,一名脑卒中患者正在借助一款外骨骼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这副犹如“钢铁盔甲”般的设备,不仅可以通过机械结构和动力系统给患者提供支撑力,还能通过智能算法精确控制腿部的运动轨迹和关节角度,帮助其改善步态。

  这款用于医疗康养的外骨骼机器人,由迈步机器人研发。“早期,外骨骼技术在国外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国内将该项技术应用于医疗康复领域的企业寥寥无几,并且康复需求与服务供给存在巨大缺口,传统康复辅具不够智能且功能单一。”迈步机器人创始人、CEO陈功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彼时,陈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博,聚焦康复外骨骼研究。正是看到了外骨骼技术的广阔前景,2016年他回国创立了迈步机器人,利用柔性驱动器、多传感器融合、生物力学模型等技术,实现了外骨骼技术从“工业”到“康复医疗”的升级。

  加入球速体育会员有什么特别的权益?

  外骨骼机器人本质是通过机械结构与智能控制,增强或恢复人体的运动能力。在过去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其技术经历了一场从刚性“机械铁架”向柔性“智能肌肉”的深刻变革。这一变革包含两个层面的技术跃迁,分别是硬件升级与软件突破。

  硬件层面,过去外骨骼机器人受限于电池、电机、材料等技术,设备庞大笨重,续航能力差。近年来,得益于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爆发,关节电机、碳纤维材料、高密电池等共性技术取得了显著突破,为外骨骼机器人的舒适性、便携性与实用性奠定了基础。

  “行业近年来最大的一个变化是,上下游的供应链越来越完整,做机器人传感器、电机减速器等配套硬件设备的公司更多了。”程天科技联合创始人张继宇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作为国内领先的智能康复与助行机器人企业,程天科技自2017年成立以来,专注外骨骼机器人研发与应用,产品覆盖医疗康复、工业助力和消费级康养领域。在张继宇看来,外骨骼机器人涉及电子、机械、材料、能源等各个领域,产业链整体的系统化提升促进了行业的发展。

  软件层面,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进步,为外骨骼机器人装上了“聪明的大脑”,加快了产业落地的速度。“AI技术贯穿于迈步机器人产品的训练、评估与决策全流程。”陈功表示。比如,基于临床大数据的AI算法可以辅助个性化训练方案制定,通过多模态传感器感知运动意图,实时调整助力强度与步速;结合生物力学模型分析步态数据,则可以量化评估康复效果。“这些应用使康复训练精准度提升30%以上,患者主动参与度提高50%。”陈功说。

  2025年被视为外骨骼机器人消费场景应用的元年。早在今年春节及“五一”假期期间,外骨骼机器人租赁服务便出现在泰山、黄山等国内山岳型景区,单次费用约百元,吸引大量中老年游客与登山爱好者体验。

  “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从医疗、康养等专业领域拓展到户外、旅游等消费级场景,打开了市场需求,使得外骨骼机器人迎来了一个爆发。”安邦智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陈莉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场景的爆发在成为外骨骼机器人新增长点的同时,也将推动厂商更加积极地研发,改善产品体验和安全标准,带动生产规模提升,进一步降低行业整体的生产成本和提升产能,最终形成规模效应和良性循环,可以促进行业供应链的整体升级。

  今年3月,程天科技在购物平台上架了一款售价为2599元的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面向个人用户销售。产品上线秒,几百台现货就售罄。据介绍,购买者中既有热爱旅游的退休中老年人,也有帮家中老人购买的中青年群体。

  张继宇告诉记者,程天科技早些年更偏重于医疗康复这一专业赛道,主要服务医院、养老院等机构,因此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用科技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其自理能力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张继宇说,无论是居家康复疗养,还是户外登山运动,外骨骼机器人满足的正是银发群体自主行动的需求。

  开源证券研报认为,外骨骼机器人已从医疗康复、军工领域逐步拓展至工业与民用场景,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达146.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2.2%。陈莉表示,工业制造领域,在物流、矿业、建筑业等场景下,外骨骼能显著减轻体力负担、降低职业伤害、提升生产效率,帮助企业减少经济损失,可能成为爆发的应用场景之一;此外,面向消费者的个人康复辅助场景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可能成为外骨骼机器人的一个爆发点。

  技术成熟度提升叠加应用场景需求爆发,外骨骼机器人发展驶入“快车道”,不仅屡屡获政策支持,而且也受到了资本青睐。

  政策层面,2023年,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积极推动外骨骼机器人、养老护理机器人等在养老服务场景的应用验证”。此外,记者注意到,外骨骼机器人已被多地纳入医保或相关养老补贴目录。

  资本层面,今年以来,外骨骼机器人融资进程显著提速,多家企业先后获得融资。今年5月,傲鲨智能宣布已经连续完成两轮融资,由彬复资本领投,老股东国仪资本加码跟投;今年3月,程天科技获近亿元B轮融资,由锡创投领投,浩悦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尽管前景广阔,但外骨骼机器人行业仍面临着“成长的烦恼”。陈功告诉记者,目前专业级别的外骨骼机器人成本较高,价格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令普通用户望而却步。“此外,长期维护、软件升级和配件替换等也构成持续的成本负担,因此无法完全打开市场销路。”陈莉表示。

  除了成本挑战以外,作为一个可穿戴的消费类电子产品,目前一些外骨骼机器人还存在不够轻巧、束缚感强、关节活动受限等不足,与人体的贴合性,以及基于不同体型的定制化适配性等使用体验上的特性还需要再提升。随着外骨骼机器人打开更多消费级应用场景,优化其穿戴体验,使其更加轻量化、更具舒适性也成为了行业的重要课题。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加入球速体育会员有什么特别的权益?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一般,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240019号。

Copyright © 2025 球速体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31150号-1